麦理浩径对我国绿道建设的启发
2017-01-20

摘要:麦理浩径全长100 km,由东至西横跨了香港特区大部分土地,共贯穿了8个郊野公园。通过对其山径的安全性、易达性、与大自然高度的和谐性、景观的丰富性、休憩场地开辟的灵活性与便利性等规划设计特点的详尽分析,对照现阶段我国绿道建设中的一些不足,期望从中获得经验借鉴,提出有关绿道建设在生态化建设、斑块连接、标识系统完善等建议,以及提倡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中应积极投身大自然,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关键词:风景园林;麦理浩径;绿道;规划设计

Abstract: MacLehose Trail is 100 km long, crossing most areas of Hong Kong SAR from east to west and running through eight country parks. As a hiker and landscape architect,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trail’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fter walking through it in person. The paper will tell the disciplines of a landscape architect, which is to respect, love and embrace the nature, hold the grow-with-the-nature design standard, commit the big-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a human-nature-in-harmony environment.

Key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cLehose Trail, Greenway,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1、    麦理浩径的概况

     麦理浩径(文中简称为麦径)于1979年10月启用,是香港首条长程远足路线,东起西贡北潭涌,西至屯门扫管宝隆军营,全长100km。麦径分作十段,每段行程5-16 km不等,共穿越8个郊野公园,即:西贡东、西贡西、马鞍山、狮子山、金山、城门、大帽山及大榄郊野公园。行走于麦径, 时而踏足沙滩,时而跨越高山(包括香港最高山峰),时而隐于林荫,时而现于荒原,带给人难以忘怀的郊游经验和登山远足的乐趣。

     麦径是香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绿道,它沿滨海、河谷、山脊等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建立了线性开放空间,是香港最美的一条郊野径。

2、麦理浩径规划设计特点

麦径为线形游径,沿途风光迥异,其易达的交通、等距布置的标距柱、方向清晰的标识指引、风格统一的服务设施,给人十分完整系统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就其规划设计特点简要地介绍与分析如下。

2.1易达性

麦径两端及段与段间接口共有六个,可直接与公交系统接驳(图1),即:北潭涌、北潭凹、企岭下、大埔公路、荃锦公路、屯门,方便人们直接进入。麦径同时与8个郊野公园的山径相连(图2),可多方向、多途径间接进入。易达性为人们提供了出行的可能与便利。

2.2安全性系统性

    麦径德安全性与系统性表现在它的定位、救援及信息系统上。径上所有的告示牌、标距柱、景点指示牌均标出游人所处位置网络坐标,时刻告知其方位,使游人心理感觉十分踏实、安全;明确的方向指示使人坚定前行;所有文字均为中英文表述,基本满足各国人士阅读。当发生事故时,所有方位指示方式有助求助人报告准确位置,使救护人员迅速到达。告示牌(图3)布置在每段起点、终点及途中停憩场地,牌上地图(图4)详细清晰地指示游人所需信息,游人据此可核对出游计划的合理性,及时调整行走节奏、观景重点、休息地点、停留时间等。200个标距柱(图5)沿途布置,每500m一个。游人据此可确认所处位置、行走的距离、方向,强化对已完成路程的成就感,对未完成路程有足够心理准备。带箭头 “麦理浩径”字样及身负背囊行者logo图案的方向标牌在各交叉路口树立,并指示所走方向目的地名,明确地标识避免与其他游径产生混淆。麦径的救援系统包括报警电话、直升机停机坪(图6)、救火水池等,其附近均有明显标示牌。警示标牌系统包括海边巨浪、悬崖、山石滑落、禁入、来车等标牌。

2.3经济性、实用性与大自然高度的融洽性。

    麦径上道路及服务设施在用材、用色等方面均具经济性、实用性与大自然高度的融洽性。麦径道路分为2大类:一部分为土路(图7),占总长的65%左右,另一部分为硬化道路占35%左右。土路于行人较少坡度较缓的区域,路上有时树根横行,有时怪石挡道,极富自然之趣。途中厕所结合人们歇息、烧烤、清洁等需要,常布置在麦径每段路起点和终点,包括固定及环保可移动两大类。最长约六km设置一处,固定厕所通常橘红色砖瓦坡屋顶造型较为朴实又醒目,方便人们辨认。小型环保厕所布置在段落较长途中,通常作些遮挡,有的以绿色挡板使其融入自然绿色山林中(图8),有的以深褐色挡板遮挡,使其更贴近自然。休憩、烧烤、露营地布置十分灵活,因地制宜,场地实用,面积从几平米大至几千平米不等。观景台设置在景观观赏面较好之处,有时仅为一方平地(图9)。观景台通常树立景点指示牌(图10),上面为与所观赏景物相对应的图片,直观地指示周边景点的位置及名称。休息亭通常布置在休憩场地或烧烤场里,大多数为木结构深褐色两坡顶的亭子,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角亭。麦径中同类型亭子样式统一,风格平实而低调,具浓郁山野气息,在大自然中十分和谐。

2.4路线规划上景观的丰富性

麦径选线上极富特色,可欣赏到自然风景如:山、石、海、水塘、林、溪、谷、丰富的动植物景观等,以及人文景观。如:万宜水库、地质公园(图11)六棱柱状节理的流纹凝灰岩地貌、不同凡响的水库设施(宏伟的水库大坝、钟型虹吸溢洪道、X取水塔等)是平时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如二战时留下的军事坐标点、战壕、防空洞等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空间。

2.5生物多样性实现及丰富的动植物景观

麦径沿线实施了多种植林计划,有生物多样化植林计划,也有企业参加的植树造林计划。所选树种多为乡土树种,如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黧蒴(Castanopsis fissa)、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土密树(Bridelia monoica)及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植物种植为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境并形成良好景观效果。最有名的动物景观为金山郊野公园段的猴群,成群结队的猴子在路上、在林中嬉戏打闹。雀鸟常见且品种繁多,包括黑鸢、猫头鹰 、普通翠鸟等。植物开花时, 蝴蝶、蜜蜂、蜻蜓翻飞花丛中,构成生动的画面。植物景观如:海边红树林及伴生树种景观,高草景观,大头茶林、枫香林、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林等纯林景观与藤蔓交错、乔灌草衔接的复合林景观,都各具特色。较为奇特为林中的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景观以及山脚的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景观(图12)。

3、    麦理浩径对我国绿道建设的启示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飞速发展,同时加剧了人和自然的疏离。面临高强度的城市发展和急迫的土地需求,香港的郊野区域依然保存了75%的面积,其中建成的郊野公园占40% [1] ,限制城市发展对自然的蚕食。麦径作为郊野公园水到渠成的产物,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多种方式,与具有生态功能和游憩、教育、审美、启智等功能。笔者在全程行走过程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对照麦径,内陆地区的绿道选线在其丰富性上有相当大的优势,还有政府的倡导、经济实力的支持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完善成熟的体系对我国兴起的绿道建设有着极多借鉴之处。

3.1自然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保证

完美的线性空间有赖于本底优越的环境,首批香港郊野公园于1997年建成,98年陆续又建成一批,麦径是香港八大郊野公园建成后,利用公园道路网络连接而成的,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目前我国广东省的绿道分为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3种绿道[2],对于高强度经济开发区域,自然生态区域被蚕食,孤岛现象较为严重,绿道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连接及其功能发挥的问题,在都市型的绿道中尤为突出。应借助绿道的建设,把分散的风景园林与自然生态资源串为一体,约束城市的无限扩张,保证自然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2多样、多层次综合功能的发挥

通过绿道建设,恢复动植物的生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条件,承担多样、多层次的综合功能。从目前已建设完成的绿道来看,由于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规划任务又急迫的情况下,导致规划范围的动物的分布、活动区域、活动喜好、种类、恢复目标种类、生存环境未确定下就动手规划,从而生物多样性的规划不够细致或处于盲目状态。在快速的绿道建设中,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与恢复,为生物多样性服务的各类生境建设尤是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可喜的是深圳市已开始了关键生态节点生态恢复规划工作。绿道规划设计上,建造完整、健康的绿道必须有一定的宽度控制范围。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角度来看,麦径的宽度是足够的,因为它就处于郊野公园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绿道建设,特别在是对于起生物通廊作用的绿道,若宽度得不到保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就无法达到,据研究,46m是最窄的极限宽度。在系统的平面规划上,生物通廊和人行走的路径必要时可因功能的不同而分开,不一定要和二为一。

另外,目前有些都市绿道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城市中借道,其长度、比率未得到控制,城市人行道因划线而成为绿道,若人行走在充满交通废气的城市道路旁边,这部分绿就道流于形式,毫无美感和舒适性,甚至成为笑谈。《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所定的宽度为:生态型绿道不小于200m,郊野型绿道不小于100m,都市型绿道不小于20m。都市绿道若借道人行道,应选择绿化环境好、远离交通污染的段落,宁愿放慢建设速度,确保合理的规划,没有条件的地方,创造条件,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营造绿色、健康、生态的环境。

3.3地理信息系统的完善

麦径清析细致的标识系统、坐标系统、救援设施的布置是建立在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所用路径等资料地图可查,网上可查,信息量大,包括坐标定位、标距、用时、与公交的接驳等实用信息,交通游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我国内陆地区绿道建设有些地方已初步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但工作还有细化的空间。如:深圳虽有《深圳绿道地图》,但未给出具体市政交通、公交线路具体的对接,以及省、市、社区三级绿道相互之间的对接,绿道地图看起来还是偏规划成果多些,未站在游人使用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使用的便利性、系统性上,仍有很多待补充的内容。还有诸多规划设计细节还有待完善,如标识系统、坐标系统、救援设施等问题。有些绿道虽已考虑与公交系统的连接,但地图和网上没有明确的地点在哪里对接,清晰与细致,没能方便公众的进入。如:珠三角2号区域绿道深圳示范段是非常值得人们去的一段,“双道廊桥”景点,直观地展现了绿道建设和轨道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宣传和体验绿道的好去处,但若无专人带领,要从梅林找到入口还是颇费周章。

绿道的标识系统还不够细致,具体表现在:除了较重要的驿站外,人们无从在休息点、分叉路口上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在线性的空间上,每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不明确,一般人完成该段距离行走所用的时间也不明确;绿道与外界交通的关键连接点的距离也不明确。另外,坐标网络还没建立起来,特别在生态型、郊野型绿道中,一旦发生意外,求助人较难准确报告其所在位置,这对绿道的使用者来说缺乏便利性与安全性。另外,救援设施场地完善有待加强,求救电话、直升机停机坪对于偏僻的区域尤为重要。

3.4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健全

    绿道的建设成果需要长久保持并进入良性的运行,呼唤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出台。麦径由于处于郊野公园之内,早在郊野公园建立之前,香港就于1976年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对游径上违反条例的行为,均可予以检控。目前我国尚无类似的专门的法律法规,使管理者有法可依、使用者有法可循、违规者有法可规。

3.5风景园林师在绿道建设中的作为

3.5.1 生态理念,适度设计

风景园林师在面临新的规划设计时,首要问题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其实也是生态伦理关注的核心问题[3]。风景园林师首先应建立生态伦理的观念,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且珍爱大自然;其次,应加强对生态学的研究,学习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建立整体、系统、联系、持续发展的观念。风景园林师在大尺度的自然体系中,应端正态度,承认人也是自然界中生物联合体的一个平等成员,任何设计须符合自然的整体利益,提倡适度设计,只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痕迹。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最少限度破坏、干扰自然。在自然生态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应运用生态学、植物学等知识进行环境的修复,使人与自然产生良性互动。重视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需要保护的物种,加强原生物种的保育,营造各种生境,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3.5.2身体力行,注重细节

    风景园林师应多投身于大自然能陶冶性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之情,提高对自然保护的敏感度,这样在生态型、郊野型绿道规划设计时就能更好地处理自然资源保护与游憩开发的统一关系,也更好把自然的理念融入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当中。风景园林师应深刻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建立起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使更多的大众享受自然,受益于自然,从而在社会上积聚出越来越强大的保护、珍爱大自然的力量。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多身体力行地投身于大自然有利于对规划设计细部的斟酌,不参加远足的设计师可能体会不到徒步者对远足径的特殊要求,如出行的便利性,安全感、方向感、舒适感等方面。一些细微的感觉要是没有亲身的体会就不会理解,如对于长时间行走的徒步者,走在稍松软的土路比走在硬化地面感觉要好得多。又如,某些地方是否考虑驴友和普通人的区别,而设计难度各异、特色各异的路径呢?再如,登山步级,无规律顺应地形的设计就比常规等距等宽如楼房楼梯般的步级受欢迎。

4、            结语

麦径为大众提供了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与空间,大众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改善了自身的身心健康[4],培养出对大自然热爱与关护之情,最终成为强大的保护自然的力量。麦径在规划设计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绿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广东省率先于全国进行大规模绿道建设,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绿道建设也将在全国开展起来,绿道衍生出来的保护自然生态的力量不可估量。随着《广东省道网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从被动的生态保护到主动的绿道恢复生态等复合功能,到2020年广东省将实现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和谐共赢,形成多功能、网络化的区域生态支持体系[5]。有幸参与我国绿道建设的园林规划设计师若能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多投身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遵守生态伦理守则,建设、恢复绿色网络,把一切规划设计行为纳入到维护自然整体利益中,则可通过规划设计来限定和引导人对自然的使用,重建被割裂、破碎化的生存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共荣的最高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谭宝尧.香港慢行系统和行人环境规划[J]//风景园林2011,(1):78-81.

[2]、庄荣,高阳,陈冬娜.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0,(2):82-83.

[3]、张茵.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风景园林专业生态伦理教育探析[M]//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融合与生长.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9~111

[4]、(美)帕垂克.米勒著;王敏,刘滨宜编译.为健康生活的设计—美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新趋势[J]//中国园林2005,(6):54-58.

[5]、广东省道网建设总体规划[J]//风景园林2012,( 2特刊):95-99.

 

作者简介:肖洁舒/女/1966年生/广州人/园林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办。

注: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致谢:特别鸣谢北林苑绿道研究室主任夏兵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